服务热线:13626795846

碳交易标准:大生意帷幕正在拉开

发布:2009-12-14 15:05:02作者: 不详浏览量:585

    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对这一政策出台嗅觉最灵敏的还是那些觊觎碳交易标准的机构们。

  北京环境交易所的“熊猫标准”将在12月16日哥本哈根边会上宣布,如果其完整公布,或许将是中国目前唯一成形的碳交易标准。

  不过,在同时抢制标准的其他机构看来,谁才能笑到最后。

  而这场标准之争的背后,事实上是利益和市场之争,但对于市场参与者寥寥的中国碳交易市场而言,似乎显得有点“赔本赚吆喝”。

  标准为王

  近日,联合国掌管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执行理事会(EB)通过邮件通知中国相关企业,开始是对中国所有“有条件注册”的风电项目全部暂停审议,稍后的邮件当中说明,这是一个误解,并不会暂停审议,而会在第51次会议上针对中国风电CDM项目是否具有投资额外行的问题做一个决定。

  河北一位做了三年CDM项目的风电业主认为很多风电企业做得挺规范的,对联合国的举动“想不通”,等着消息的同时开始咨询法律专家是否有救济的途径。

  但北京清华源律师事务所赵华对本报表示:“EB的决策没有正规的法律救济途径,基本上他们说了算,CDM机制交易过程中的核心法律文件大量使用欧洲法律概念,使得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参与他们的交易,必须遵循他们的游戏规则,毕竟他们是标准制定者。”

  业界人士普遍有一种担忧,即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是没有义务减排的,就意味着中国需要卖碳指标,不需要买碳指标,如果没有配额的总量控制就意味着不用发展这种减排交易的机制,那么直到有一天突然之间放开了,中国也需要买碳指标了,那个时候中国离全世界的要求就差很远了。

  “十一五规划当中的二氧化硫、水污染物、单位能效三个目标,加上碳强度,事实上中国已经有四个总量控制了。现在重点的挑战是我们这些搞市场的人如何研究出一套合理的市场机制和标准帮助国家去推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助理黄杰夫对本报表示。

  赵华则认为国内碳交易市场的主体将是中国国内企业,适用中国自己的技术标准、交易规则和交易公式,如果市场渐渐建立,将突破中国长期以来只能在一级市场提供基础产品的局面。

  标准博弈,最后的结果一方面看政策制定者,一方面看标准使用者。但是很明显,如果希望参与竞争,首先必须要有标准。

  群雄逐鹿

  一场没有硝烟的标准之战已经拉开帷幕。

  北京产权交易所的一位高层拒绝了本报关于熊猫标准内容的追问,并表示这一要在哥本哈根边会上宣布的标准在正式公布之前是保密的。

  本报从接近北交所的人士处了解到,熊猫标准首先是确定交易的范围和交易的尺度,然后是规定方法学,包括各个行业标准,另外则规定谁有权作为审核机构来检测,最后一个层次是规定减排的中间商和投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北交所在交易平台领域有其优势,但在规定方法学方面,尤其是碳含量测定的方法学上,面临众多的专业机构的竞争,比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技术监督局、环保部等都在做这方面研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甚至在世界自然基金组织资助下做出了11种超市产品的碳含量。

  “不同的行业,边界界定不同,基础原料不同,数据收集不同,碳含量是一个复杂的测算过程,但它是很多标准的基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林翎表示。

他认为国家应对基础原料做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中已经有两项立为国家标准了,剩下两项正在争取设立。

  “铜化玻璃和铝塑板已经列到了2009年的计划,钢铁和水泥将列到2010年计划。”他透露。

  甚至连NGO都不甘于只做一些事务性的呼吁工作,也试图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来。

  本报获悉,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已经在为其即将推出的碳中和和碳足迹的测算标准,即方法学和基准线,开始了对企业的调研工作。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于2004年6月5日,是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SEE是会员制的非政府组织(NGO),同时也是公益性质的环保机构。它的执行理事中有王石、冯仑和宁高宁等企业家。

  据本报了解,其一年的经费达到4000万元,显然具备进行相关标准研究的资金实力。而其背后百余家民营企业背景也使得其标准注定备受关注。

  “做这个的目的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碳税做准备。我们的标准如果制定出来,企业参与度应该不会低。”该组织的一位志愿者表示。

  应者寥寥?

  无论如何,中国国内企业将是各路标准的最终使用者。中石化、中石油都已有了自己标准的碳足迹排放测算公式,但只用做内部研究。更多的企业也在这方面花功夫。

  作为万科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零碳中心中国区总裁陈硕表示,企业做相关的碳足迹和碳中和方面的测算,多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目的,在交易层面的基本没有,毕竟中国碳市场尚未形成。

  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对碳交易的前景不甚乐观,他甚至希望纺织企业要冷静理性面对,不要耗费大量成本盲目跟风。

  IDEACARBON公司的大卫·汉拉汉认为:全球碳交易将获得更大发展,中国在CDM项目中已经获得很多,如果说仍然没有国外碳炒家获得的多的话,那么是因为这些炒家开发成了利润丰富的金融衍生品,因此是金融市场成熟与否的问题。

  黄杰夫也很重视开拓和耕耘国内金融机构市场,普及碳交易知识。他在近日多次参加了证券公司为其组织的专场介绍会,主要面向基金经理。

  以他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从业经历来看,芝加哥交易平台上有三分之一的碳交易参与者为机构投资者,“碳交易的繁荣离不开金融业的积极深度参与”。

  但除了炒炒低碳板块和低碳概念之外,国内的金融机构似乎没有做好迎接中国碳交易时代的准备。

  某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金融市场参与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的东西,连融资融券、股指期货都还没推出,足见中国金融市场尚未成熟到承载碳交易。这东西太超前了。”

  深交所产品创新人士和上交所产品研发部门人士都表示,所里没有进行相关课题和金融产品的研究。

  本报电话采访了多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设计部总监,包括南方、鹏华、易方达、富国等基金公司都表示还没有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

  富国基金人士表示,我们可能会考虑设计一只以投资低碳上市公司为主题的基金,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设计对国内基金公司来说还比较前瞻。

  港交所衍生产品市场部总监黄柏中表示,现时市场做法是透过场外市场双边交易,向外国投资者出售核证减排,且按欧洲市价折让出售,由于市场并不透明,令项目持有人议价能力不高,而港交所则可以提供更透明的平台,透过结算所交易以减少整体对手风险。

  国际上似乎对碳交易前景也有犹豫,自由市场的理念还在为碳交易敲鼓助威,但是一些非政府组织甚至政府机构已然承认失利。英国独立政府顾问机构气候变化委员会就对此表示悲观,“我们不确定‘欧盟排放交易计划’可以为交易市场减排吸引低碳投资”,并建议回归传统的法规管治办法。

  不过,陈硕依然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出现一批碳交易的标准,他甚至将个人自愿性减排市场也涵盖在内。

  “只要有目标,它就会出现指标,制定了标准,有了指标和标准就可以交易。”陈硕说。


相关阅读:

    搜索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