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26795846

长三角节能减排现状及发展思路

发布:2009-03-26 16:00:40作者: 不详浏览量:529

    节能减排对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但在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增长、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市场机制发育不全等现状下,长三角完成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形势十分严峻。建立长三角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应该是长三角的研究重点课题。

  近五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剧增。2007年浙江、江苏和上海二省一市的GDP达到56387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2.6%;综合能源消费为44900万Tce,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9%。

2008年8月6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与能源和谐发展是长三角区域的战略之一。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对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长三角二省一市能源与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GDP占全国的1/5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1/6以上

长三角二省一市GDP从2000年的19465.89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56387.31亿元,七年内增加了1.89倍,年均增长16.4%。从2002年开始,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就超过了1/5以上,2007年达到22.6%。

长三角二省一市能源消费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见表1。2007年达到4.5亿Tce,约占全国的17%。“十五”期间,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2.07亿Tce增加到2005年的3.72亿Tce,年均增长率达到12.49%,高于同期国家能源消费10.15%的增长速度,其中,上海的增长速度为8.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和浙江分别为14.43%和12.9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前二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的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增长,2006年为4.1亿Tce,2007年达到4.49亿Tce,每年增量约为0.37亿~0.38亿Tce,占国家2006年新增能耗总量2.16亿Tce的17%,占国家2007年新增能耗总量1.92亿Tce的20%。

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强

近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同向增长的态势。从弹性系数分析,“十五”期间,长三角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801。“十一五”期间的前二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612,见表2。

尽管近年来长三角的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没有出现过反弹,2002年开始下降至1.0Tce/万元以下,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无论是在“十五”期间,还是在“十一五”期间的前二年,都超过了0.5的界限。特别是江苏省,2004年、2005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甚至超过了1.0,上海和浙江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处于较高值的状态。虽然 “十一五”期间前二年有所好转,但仍可以看出,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三、能源需求对外的依存度高,能源安全问题严峻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资源短缺,所消费的煤炭、原油、天然气,全都依赖省外调入和国外进口。上海的一次能源几乎全部要由外地调入,其中煤炭全部从外省市调入,原油进口占原油总资源量的93.2%,外来电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8.2%上升至2007年的31.05%;浙江省自产原煤仅14万吨,水电与核电发电量329.5亿kwh,能源自给率仅为3.7%,96.3%的能源资源依靠国内外市场;江苏省能源供应以省外调入为主,能源自给率低,2006年江苏省自产原煤2549万吨,原油188.5万吨,缺口85%的煤炭和91.8%的原油都要从省外调进和国外进口。随着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这一比重还将上升。

能源供应的高度外向依赖性,再加上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上涨和储运及安全保障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已严重制约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长三角区域存在着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

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减排压力很大

长三角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其中发电用煤占了很大比重。2006年上海市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51.6%;浙江省煤炭消费占61.5%;江苏省煤炭消费占71.4%,远高于国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仅电煤消耗量将达到4亿吨,煤炭的大量消耗所排放的CO2和SO2气体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减排压力很大,短期内难以改变。

长三角节能减排工作进展

近两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或意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大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成效显著。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了节能减排力度

长三角两省一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使节能减排工作有法可依。

二、以节能减排为导向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方面,长三角二省一市2007年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等多个层次,重点关停和调整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线或企业约4300个,其中上海571个,江苏2713个,浙江1216个。关停老、小火电机组435.4万kw,其中上海64.5万kw,江苏113.9万kw,浙江257万kw。

三、2007年实现了国家万元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

近二年来, 在长三角两省一市GDP逐年增长和能耗增量相对减少的双重作用下,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2007年长三角二省一市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79Tce/万元,比全国水平低26.6 %,上海、浙江和江苏万元GDP能耗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3、第4和第5,仅次于广东省和北京市,见表3。

对于国家规定的“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的约束性指标,长三角二省一市2006年未能达到预定目标,2007年实现并超过了4%的目标,见表4。

四、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

长三角二省一市加大了环境污染整治力度, 2007年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SO2和COD排放总量削减2%的年度目标,见表5、表6。主要污染物排放保持双下降。

五、积极探索节能减排市场化管理机制

近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在节能减排市场化管理与操作方面分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成效正在逐步显示。

1.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截止到2008年5月,上海已有80多家专门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累计已完成约500个节能项目,并将推出的《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操作指南》。

2.探索绿色电力认购机制。上海已成为我国率先实施绿色能源机制的城市。机制的核心是绿色电力生产企业以较高的价格将电力上网,鼓励包括企业和家庭在内的终端电力用户自愿认购绿色电力,支付较高的电力成本。认购不足的部分,由电力公司消化。体现了由政府(国有电力公司)和企业及公民共同承担绿色能源消费过程中增量成本的思想。

3.建设能效电厂。江苏省在总结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省16276个大工业和商业用户进行了能效潜力调查,并以电动机、拖动类设备、调速设备、绿色照明和工艺改造为主要项目,在全国率先建设能效电厂项目。到2008年8月,江苏省完成了982个能效电厂项目,涉及企业478家,已建成能效电厂30万kw,年节电18.8亿kwh,所得的能效资源可满足江苏省10%的新增电力需求。

4.电力调度市场化。江苏省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机组竞价上网的方式,让高效节能减排的大机组多发电,逐步关停煤耗高、污染严重的小机组,成效显著,目前正在扩大试点,促进华东电力市场的改革。

5.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2007年,浙江省已形成了节能技术诊断、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体系,已有从事中介服务机构60余家,实施EMC(能源合同管理)项目机制的机构有10余家,实施EMC机制节能技改项目120多项,引入省外及民间节能技改资金2.3亿元,采用客户与中间商节能回收效益分享,为节能减排融资开创了市场化服务机制。

6.施行排污权交易。江苏和浙江部分地区已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太湖流域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已于2008年8月14日正式启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于2008年8月5日挂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环境能源交易平台,标志着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事业从单一的行政配置向市场化配置的重大转型。交易所将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服务,是加快构筑以市场化配置资源方式推动节能减排的新机制。

长三角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增长

长三角两省一市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源消费增速有所减缓,但消费总量仍在继续增长。随着宝钢罗泾和上海化工区以及若干电力发展项目2008年投产,使上海的能源消耗总量陡增450万~500万Tce,对长三角区域能源的长期需求影响很大。同时,承办世博会、航运中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继续加大,以及若干特大型商用建筑的投入运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海能源消费总量将在以后的几年里继续大幅度增长。江浙的情况与上海大致相同,能源消费趋势有增无减。

二、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长三角两省一市近年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推进了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从总体看,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2007年整个长三角二省一市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3.48%和41.48%,其中上海占46.6%和52.6%,江苏省占55.9%和37.4%,浙江省占54.1%和40.4%,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三、市场机制发育不全,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阻力大

由于节能减排投资很大部分仍是依靠政府审批和银行贷款资金支持,合同能源管理还刚刚起步,节能市场化运作机制发育不全。因此,长三角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上大压小”实现节能减排的难度越来越大,完成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形势十分严峻。

长三角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联合制定区域性的产业准入门槛,共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长三角区域在产业分工中还未形成梯度层次,制造业结构雷同,同质竞争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长三角发展的最大难点和障碍。有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在一个地方被限制,而在另一个地方却被批准建设。因此,长三角区域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沟通与衔接,制定并实施共同的行业准入标准,对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污减量等指标提出严格要求,淘汰落后的产能企业和产品;修订鼓励与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确定调整行业清单;协调与统一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

二、建立长三角节能减排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长三角节能减排信息共享平台(或节能减排动态情报网),以此平台,配合二省一市政府半年召开一次的“专题小组”会议,提交《长三角节能减排》报告定期发布区域内的节能减排动态信息。

三、尽快制订完善产品单位能耗标准

万元GDP能耗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水平,但不能反映出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生产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为了推进能源技术进步,每种产品必须有行业统一的能耗标准,才能进行指标检测、评估和对比,实施企业升级机制。目前,国家和各省都陆续制订了一部分产品单耗标准,但还有许多产品标准缺失,不能满足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随着能源技术的进步,许多老标准已经落后,需要尽快修订。

四、以市场化运作为抓手,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节能减排既是国家的战略决策,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节能增效的有效途径,必须采用市场化机制来运作,才能达到双赢。实践表明,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实行差别电价、市场化融资和中介服务等市场化管理机制,成效显著。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采取政策法规与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机制,以市场化运作为抓手,形成长效机制,实现节能减排工作可持续地发展。


相关阅读:

    搜索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