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08-09-27 11:13:14作者: 不详浏览量:2361
我国散装水泥发展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在“十五”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我国水泥散装量达到4.7亿吨,水泥散装率达到39.1%。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地水泥散装率均超过60%,已经达到或基本接近水泥散装化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水泥出口的散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散装水泥出口量达到1079.3万吨,占全部水泥出口量的55.6%。
一、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政策、措施
水泥散装化不仅仅是水泥包装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流通方式、建材技术和建筑施工方式的一场革命。传统的袋装水泥在产品出厂进入流通和使用环节后,还会继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带来较大影响,而且在装运、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为此,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以前,通过产品包装形式的改变、采用专业化和高效的流通方式,实现了水泥散装化。
近年来,商务部将发展散装水泥作为商务节能降耗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了以提高水泥散装率为中心,围绕城市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加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项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
一是从使用环节入手,推动散装水泥集中化使用。从2004年开始,商务部会同建设部等有关部门率先在全国124个中心城市启动了禁止在城市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截至2006年底,全国“禁现”城市已达到300多个,已建立规模化的现代混凝土集中搅拌生产、配送中心2891家,2006年这些搅拌配送中心使用散装水泥量达到1.4亿吨。
二是加快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点和物流设施建设。为改变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少、配送体系建设滞后、散装水泥的使用率低的状况,2006年商务部启动了农村散装水泥网点建设工作,为农户建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使用散装水泥提供了方便。目前,在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河北的一些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散装水泥销售模式,这些地区每吨散装水泥比袋装水泥价格低20-30元,截至2006年底,全国各地已建立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947家。
三是引导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促进散装水泥流通方式变革。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推动水泥生产和销售企业加强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同时,为解决散装水泥物流组织化程度不高、专用运输设备投资大等问题,积极探索散装水泥第三方物流、专用设施租赁等形式,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现代物流方式发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葫芦岛等一些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将先进的GPS定位、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预拌混凝土运输、管理和物流配送过程中,使过去的灰尘飞扬的搅拌站变成洁净的现代混凝土生产、配送中心。
四是用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引导和带动散装水泥相关设施和装备建设。为鼓励散装水泥的发展,国家自1998年正式设立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导建设散装水泥相关设施。据测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每万元投入可以引导带动约20倍的社会资金用于散装水泥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专项资金引导,带动形成了一条专业化的散装水泥产、运、储、用等环节构成的产业和技术链,并催生了散装水泥流通装备制造业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新兴行业。截至2006年末,全国已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3980个,中转库1645个,固定接收库13842个,流动罐10.9万只,专用汽车29059辆,专用船1248艘,铁路专用车6744节,混凝土搅拌运输车37427万辆,混凝土泵车6527万辆。
二、发展散装水泥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水泥散装化促进了水泥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节能减排,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发展散装水泥节约了一次性包装袋,降低了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通过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容器、专用运输工具代替一次性水泥包装袋,有效地节约了包装材料。2006年发展散装水泥减少包装袋94亿只,节省包装费用211.5亿元,由此节约能耗807.4万吨标准煤。
发展散装水泥可以避免包装破损,减少了流通过程中的水泥损耗。袋装水泥在转运途中破损量大,理论破损率为4.5%。2006年发展散装水泥减少水泥破损2119万吨,减少经济损失约55亿元,节约能耗307.3万吨标准煤。
散装水泥的使用促进了建设项目质量的提高,实现了更广泛意义的“节材”。散装水泥不仅生产技术要求高、质量好,且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易变质。此外,散装水泥的集中使用还促进了工厂化方式生产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新兴行业的产生,新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成份配比,形成了一套可追溯的质量保证体系,避免了现场搅拌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的建筑质量隐患,保证了建筑物质量安全,从而实现了更广泛意义的“节材”。用散装水泥集中搅拌的商品混凝土的建筑工程项目被誉为“放心工程”
发展散装水泥有利于综合利用,减轻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带来的压力。在推广散装水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厂化生产方式带动了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如每立方米预拌混凝土可综合利用粉煤灰80-100公斤,并可利用尾矿废石、钢渣、矿渣等固体废物制成的人工砂来代替天然砂。2006年,北京市在发展预拌混领土和预拌砂浆过程中,消耗粉煤灰和矿渣达到422万吨,消耗尾矿废石约5000万吨,减少了天然砂石的开采,且在发展预拌砂浆过程中,北京西郊多年来堆积如山的铁矿渣得到了有效利用。
发展散装水泥实现了清洁生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散装水泥生产、运输、使用等环节均在密封的环境下作业,各环节全部使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据测算,与袋装水泥相比,每使用一吨散装水泥可减少粉尘排放4.2公斤,全国4.7亿吨散装水泥可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18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75.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4.8万吨。同时,发展散装水泥还改善了作业环境,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工作人员在充满粉尘的恶劣环境下吸入大量粉尘而患上矽肺病而死亡的情况。
三、当前发展散装水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当前我国散装水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水泥散装化整体水平仍较低。我国是世界水泥生产大国,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但水泥散装率比发达国家平均80%左右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大量的袋装水泥(2006年袋装水泥产量为7.3亿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相当惊人,节能减排潜力大。二是地区差距大、发展不平衡。我国华东7省(市)的散装水泥量为2.5亿吨,占全国散装水泥总量的53.7%,而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散装水泥供应量不到0.7亿吨,仅占全国总量的14%,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水泥散装率在20%左右。此外,我国农村散装水泥消费占全国总消费量的40%,但销售网点少,运输、计量手段落后,水泥散装率只有6%左右。三是缺乏有效的制约和调节机制。目前设立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使用袋装水泥的成本,对“限制袋装,鼓励散装”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由于收费标准偏低,力度有限。袋装水泥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外部效应”没有付出应负的代价。四是散装水泥物流设施投入不足。散装水泥销售网点需要配备相应的储存罐、流动罐、专用计量装置、专用运输车等专业化设备、设施,投入较大,单靠市场化发展,往往受企业资金不足的制约。
四、进一步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要将加强散装水泥法规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为散装水泥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正在制订的《循环经济法》、《包装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立法、修订过程中,体现国家“鼓励散装、限制袋装”的方针和政策导向,明确袋装水泥的生产和使用者对消耗资源、排放污染物应负的责任,逐步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经济调节机制,通过运用经济杠杆加大调节力度,加大袋装水泥的使用成本,拉开散装水泥和袋装水泥之间的价格差,通过市场机制抑制生产企业生产袋装水泥、鼓励用户使用散装水泥。对集中使用散装水泥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等新兴行业,切实解决其发展初期遇到的政策障碍,对其消耗工业固体废物、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给予政策鼓励与支持。
2007年,围绕散装水泥发展商务部将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与建设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公安部、交通部等相关部门启动在全国部分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通过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促进城市散装水泥的集中化使用。二是加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开发使用适合农村分散用户使用的散装车、散装罐、散装桶,支持引导建立1000个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示范网点。三是加大物流设施投入,积极发展散装水泥现代物流配送方式,促进散装水泥及其延伸产品物流方式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提高散装水泥物流组织化程度。四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为开展散装水泥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