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0-01-19 14:39:54作者: 不详浏览量:649
2009年,低碳,无疑是人们使用率最高的名词之一,我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09年最后一周,上海世博中心宣告竣工,定义这座建筑的不是壮观、现代等字眼,而是代表“低碳”的节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1兆瓦的屋顶光伏电站,以及冰蓄冷、水蓄冷、雨水收集等低碳技术,让这座总面积14.2万平方米的建筑,年可节约标煤2160吨、节水16万吨,这分别相当于1万户家庭用电和1000户居民用水的总量;
2009年最后一天,位于北京中心商务区的一个建筑体面对询价者亮出“虽然高价但却低碳”的竞争优势,细数下来,其低碳技术囊括了节能、节水、降低环境影响、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个方面,除使用环保耐久材料、采用光伏发电等大量技术,它的低碳卖点还涉及户型设计上的通风与采光、园林树种的选择与搭配、灯具选择与布局等细节。
低碳发展,风生水起。低碳建筑,理应当先。
A: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居其半———低碳建筑任重道远
我们之所以选择建筑业作为“低碳发展”系列报道的开篇,是因为建筑产业及建筑体本身都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占了近50%;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发达国家为30%至40%,我国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要低一些,约为28%,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这一比例将提高。
由此可以推断,欲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低碳建筑任重道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建筑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我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特殊阶段,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每年消耗的水泥和钢材分别占全球的42%和35%。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今后每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16亿—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200多亿平方米。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生活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对建筑面积、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等居住条件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导致建筑能耗持续刚性上升,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新建建筑遵循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标准,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自身发展的碳排放瓶颈问题,更能为缓解世界环境压力作出巨大贡献。
好在,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在各部门的大力倡导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决策者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抑制刚性碳排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好在,从建筑材料到最后的建筑使用与维护,绿色、低碳的理念已被认知并付诸行动;
好在,建筑企业迅速响应。由王石、冯仑、张在东三位中国地产领军人物领衔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亮相哥本哈根,并发表了“主动减少碳排放”的企业界宣言;而岁末年初开盘的新房子,卖点既不强调地段,更无须标榜价格优势,售楼员们最热心表达的卖点就是低碳。比如墙体没加有污染的防冻剂,保温材料是环保的,内装修材料是绿色的,甚至水是再生水,光是自然光,风是自然风,热量是从地下通过热源泵交换来的等等,有些远郊项目干脆就直接把房子造成木结构的;就连北京房山区的一个乡镇开发的老年公寓,也为自己找出了多个“低碳”卖点,天然水塘与分户计量取暖,“现在盖房子必须是低碳的、绿色的才好卖。”售楼员郑重地告诉记者。
售楼员这一次并没夸张,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从商业楼盘到普通住宅,都已明确高效率节能低排放走向,每一座建筑都将向着“绿色”、“节能”、“低排放”或多或少地努力着。
就此,有业内专家断言,低碳建筑将成为未来中国楼市发展主流。 在中国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有为看来,大面积发展绿色建筑从而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是阻止碳排放上升、平抑房价的良好策略。
2010年的中国房地产业不应该也不可能继续走土地升值的老路,转型势在必行,资本与低碳技术相结合,将是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B:什么是低碳建筑———建筑全生命周期都低排放
低碳建筑即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筑。这是一个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要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建设,就要从关注单体建筑节能向关注整个城市建筑节能转变,从关注建设施工阶段节能向两端延伸,即涵盖土地获取、规划、设计、施工、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直到建筑报废阶段的节能。
可见,低碳建筑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参与其中,更需要全社会的人们参与进来,让建筑全生命周期都低排放。
认识到了,从哪里入手?仇保兴告诉记者,“我国正在建筑行业推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建筑能效标准,对公共建筑的节能要求将实行节能65%的更高级别的强制性标准。我国将实现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的双跨越,到2020年我国城市的大部分既有建筑都将完成节能改造,绿色建筑的比率将大幅上升。”
仇保兴指出,低碳建筑的终极目标是节能与低排放,但这里的“节”与“低”,不一定要使用很多高科技,也不仅仅是环境绿化这么简单,也不等同于造价昂贵,更不是陋简难看。他还毫不客气地批评道,“一些建筑师在设计时盲目推崇国外不同气候区那些‘能耗杀手式’建筑模式,这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成倍增长。”
低碳建筑发展还需要有一套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标准,同时也应辅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这方面,建设部将联合相关部委,尽快制定出市政配套费减免、公积金和信贷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仇保兴说。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介绍,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主要是推动5方面工作,包括:继续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加大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改造的面积再上一个台阶;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抓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一体化成规模应用;加大力度推动建筑节能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
C:怎样建、谁来建低碳建筑———工厂造房时代到来
“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可以节省相关的能源投资、提高系统可靠性、保障能源安全、减少贫困、改善当地和房屋的环境质量、提高居住者的工作效率、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带动就业等。”仇保兴说,“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不仅对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意味着,工地造房时代向工厂造房时代转变。
建筑的工厂化、量化生产是低碳建筑的重要路径之一。工厂化或叫产业化,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所流行的一种房屋开发方式,楼梯、墙体、外墙面砖、窗框、卫生间等都可以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拼装。这种产业化建设和工厂化预制配件,使建筑施工转型为工业生产,使建筑项目在建筑施工周期上大大缩短,对于能源资源消耗、建设成本、人力物力、成本预算、劳动强度的降低都有巨大的好处。
有些建筑企业已意识到工厂造房时代的到来并做先期试水。万科8年前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与实验,他们认定住宅产业化能够成为万科未来发展的原动力。万科高层表示,到2014年,万科集团住宅产业化的比例将达到90%。“住宅产业化比例达到10%意味着将减少10个西湖水的污水排放,减少用电量相当于葛洲坝一个月的发电量,减少森林砍伐相当于9000公顷森林。”王石说。
然而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尘土飞扬的工地和装修现场仍随处可见,万科的8年探索也只限于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的几个试点项目。位于北京的中粮假日风景的两栋楼,预计每平方米造价比常规工程高出400元至500元,而万科表示作为公司的试点项目,这笔费用将由公司承担而不会被分摊到消费者头上。位于上海的金色雅筑已经交付使用,据说,“采用工厂化方式后,施工失误率可降低到0.01%,外墙渗漏率水平为0.01%,精度偏差以毫米算小于0.1%。”但结果事与愿违,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人对新工艺的技术把握不够,最终出现墙面大面积渗水。”
可见,低碳建筑对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从设计规划师、技术员到技术工人,每个层面都对人才提出实实在在的时代要求。“随着节能建筑逐步推广普及,今后建筑工程师必须成为能源专家、环保专家和生态专家的综合体。”仇保兴说。
当然,制约低碳节能建筑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成本与技术,比如政策扶持等等。
但无论如何,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了解,没有绿色低碳内容的项目恐怕就要被市场淘汰,而积极筹划运营开发的低碳项目或将大受欢迎。因为在我国,低碳建筑不仅有政策支持,更有深厚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