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26795846

温州预拌混凝土产能过剩下的扩张迷途

发布:2009-08-04 13:57:14作者: 不详浏览量:2224

  温州网讯 预拌混凝土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现代都市各类建筑和工程的质量安全。 
  近年来,我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导致无序竞争,不少企业陷入困境。行业自律规范后,预拌混凝土行业有了新的转机,但随着一些违规新建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又盲目上马,让这个行业面临新一轮的危机。 
  有人建议政府制定预拌混凝土行业规划,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管。目前应控制行业规模,维持现状,暂缓审批,特别是对违法占地,未批先建,违规生产的企业应进行整顿,停止其资质审批,确保我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个预拌混凝土老总的担忧 
  7月31日晚上8点,市区小南路一家茶叶店的大厅里,史可(化名)面带忧色地和几个朋友围着一张桌子,喝刚上市的新茶。 
  对史可的朋友来说,晚上和史可在一起喝茶的机会并不多,史可是温州一家混凝土公司的老总,他的公司经营预拌混凝土。以往,生意好的时候,史可企业里的设备一天24小时连轴转,作为老总,史可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难得有外出消遣的时间。然而,今年不一样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史可公司接的单子与去年比少了很多,生意差了使他有了喝茶的空闲。“全公司26辆向市区工地运输混凝土的搅拌车,现在每天只有10辆在路上跑,去年同一时间,公司业务已经很忙了,每天在路上跑的有20来辆车。”史可说。 
  史可告诉记者,生意受大环境影响,一时差并不可怕,现在最担心的是市区又有不少预拌混凝土企业上马,温州预拌混凝土行业过去为遏制无序竞争形成的价格联盟将被攻破,新一轮的无序竞争已拉开了序幕。 
  记者从温州市建筑材料协会获知,预拌混凝土是在工厂或车间集中搅拌运送到建筑工地的商品混凝土。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预拌混凝土即产即销,生产出来后必须在几小时之内浇筑使用,否则就会凝固报废。受运输时间和地域限制,预拌混凝土只能在本地销售,其市场是封闭固定的。为保证建筑质量,按照建设部门的规定,建筑施工单位必须使用有资质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出的混凝土。我市预拌混凝土企业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原先只有4家。但从2000年后此类企业数量猛增,目前全市具备资质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29家,其中温州市区达13家(一家曾停产)。 
  鹿城区西进城口改建工程指挥部工程处负责人戚国静,在建设部门有30多年工作经验,对预拌混凝土行业非常了解。他说,我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采用的是机械化加智能化的设备,预拌混凝土与人工自拌相比,它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质量也很稳定,另外,对建筑工地来说,采用预拌混凝土提高了工效,消除了施工现场因搅拌混凝土产生的噪音和粉尘的污染。 
  戚国静说,城市建设离不开预拌混凝土,这个行业与城市道路、桥梁、住房等工程的质量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了解,预拌混凝土因诸多优点被国家建设部门看好,2003年10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出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要求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强制推行使用预拌混凝土,温州于2004年开始施行这一政策。 
  蓝盾/摄 
  无序竞争威胁企业生存 
  史可说,温州市区预拌混凝土最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温州市建筑材料协会秘书长虞根宝说,温州市区历年的混凝土需求量都没有超过500万立方米。市区12家预拌混凝土企业现年生产能力达1200多万立方米。严重的产能过剩给激烈的市场竞争埋下了隐患。 
  据虞根宝介绍,由于产能过剩,过去企业为了争得市场份额和业务,曾一度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甚至出现比工程造价信息下浮35~40元每立方米的超低价格。这种价格比工地自拌每立方米还要便宜15元左右。这样超低的价格引发了一系列后果:首先是承接这样的业务,造成企业亏损,这种意气之争承接一二个工程,企业勉强还能承受,但长期运作,企业连老本都要赔光,这个问题几年来在温州市区越演越烈,有的企业因此元气大伤,直接威胁到企业生存。 
  虞根宝说,低于成本价销售,还容易出现造混凝土关键原料缺斤少两,导致质量下降,一些工地因混凝土质量造成的事故,返工现象时有发生。 
  市区预拌混凝土企业的无序竞争,同样给一些工程建设施工企业有了可乘之机,一些施工企业向预拌混凝土企业提出了赊账、垫资等不合理要求,成了行业不成文规定,几年下来,市区不少预拌混凝土企业都受到大量工程拖欠款之困扰。虞根宝说,2007年,市区一家新建不到一年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工程欠款就达到3000多万元,最多的一家企业被拖欠逾亿元工程款。 
  虞根宝说,去年下半年市区12家预拌混凝土企业制订了行业自律规范,将混凝土价格恢复到合理价位,并杜绝了赊账、垫资的现象,实行混凝土现金交易。采访中,市区不少预拌混凝土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区预拌混凝土企业实行行业自律规范后,不少原本陷入困境的企业遏制了亏损的势头,实现了保本或者微利销售。 
  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仅靠指定最低保护价和行业自律还不足以扭转该行业供大于求的局面。现在,全国以及省内不少城市都暂缓新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的资质审批,以遏制该行业过度投资现象。据悉,北京现在是规定五环以内停止审批预拌混凝土新建企业,五环以外采取暂缓审批。浙江嘉兴由发改委、建设、环保等几个部门联合发布文件,在预拌混凝土发展规划出台之前暂缓审批。 
  有建设行业人士认为,我市制定预拌混凝土行业规划,避免投资失控已刻不容缓。温州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说,我市预拌混凝土行业规划应该由哪个部门来制定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省政府关于散装水泥151号令,散装水泥办公室只能协同有关部门,做好这项工作。要解决预拌混凝土企业多,规模小,分布失衡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协调。记者从市发改委审批窗口获知,根据国家有关的基本建设程序规定,所有的新、扩建项目都应取得有关部门立项等相关手续。 
  避免投资失控刻不容缓 
  令史可等预拌混凝土企业业主感到吃惊的是,这个行业在产能出现高度过剩的情况下,市区今年又有3家预拌混凝土企业开始上马。一份资料披露,今年6月,瓯海区和龙湾区两个新上马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厂房都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有关部门也没有有效制止。史可说,新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上马后,出现更大的产能过剩。为拉生意,有的采用低价销售的方法,过去行业达成的最低保护价被打破,新一轮无序竞争将在温州拉开序幕。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上述这些违规新建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只能加剧该行业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局面。目前温州预拌混凝土企业很多生产线处于闲置,这种状况进一步发展下去,将威胁到该行业五六千从业人员的生计。 
  预拌混凝土行业产能过剩在 
  行业走出困境需政府引导 
  温州市人大代表、浙江越人律师事务所主任童洪锡针对我市预拌混凝土行业面临的困境分析:本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产品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我市混凝土行业严重产能过剩,这就涉及一个行业的规划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对一个行业总体上宏观调控和规划发展的工作要做好,否则任其发展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比如预拌混凝土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从而造成质量下降。混凝土又是最基本的建材,影响到老百姓的安居。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以后,政府的宏观调控部门要及时去调整。 
  我市混凝土行业要走出困境,童洪锡提到,政府要从两个方面部署。一是政府应及时关心混凝土行业发展动向。二是政府要做好行业规划,制订详细的行业指导目录,就是把行业分成三类:一是鼓励性的;一是限制性的,已经过剩要限制发展的行业;还有是淘汰性的,比如说是存在严重环保问题的行业。 
  温州市律师协会金融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一来认为,我市预拌混凝土行业摆脱困境,政府部门要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陈一来说,混凝土行业这个市场太庞大,可能外边的人看来有很大利润空间,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愿意进去分一杯羹,但是问题是准入门槛低了之后,新的企业就容易进去,容易引发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导致质量问题,整体行业利益会受到损害。 
  在提到行业准入门槛问题时,温州市建设局建筑材料管理处主任冯国峰认为,预拌混凝土企业在建设部门资质审批属最后一关,新企业审批,前面的诸如工商、土地、规划部门要做好把关工作。冯国峰给记者看了一份温州市政府在今年7月10日颁发的《关于集中整治市区违法建筑的通告》,通告上第三条明确规定,凡未取得合法规划、用地手续的生产、经营场所,建设、房管、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不予办理相关许可或登记,供电、供水单位一律不予供电、供水。“如果相关部门按此通告规定去做,预拌混凝土企业审批准入门槛自然也就高了。” 
搜索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