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09-02-17 15:11:08作者: 不详浏览量:600
2008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寻常的一年,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历了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全国水泥生产量和水泥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双增长,水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散装水泥供应量持续稳步增长,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增幅较往年有所新的突破,散装水泥区域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中部地区部分省份散装水泥发展成效显著,全国散装水泥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有关情况简析如下:
一、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增幅32年来首次高于水泥生产量的增幅,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增幅高于近年平均增幅。
2008年我国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对放缓,多发的自然灾害,北京方圆500公里内因奥运会期间部分基建工程停工等诸多因素造成国内水泥市场需求有所回落,在煤炭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多变的形势下,水泥生产成本上涨也使水泥行业受到了明显的冲击。除了水泥行业依靠科技进步和优化产业布局等原因消化了部分成本上涨的压力外,水泥出厂价格平均每吨同比上涨了34元,使全国水泥生产行业共实现利润突破24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与钢铁、汽车等行业相比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除水泥和熟料出口下降外,水泥产量的增幅也较往年呈现大幅下降。2008年全国水泥年生产总量为138831.56万吨,年增长量为3433.41万吨,增长率为2.54%,与上年12.47%的增长率相比下降了9.93个百分点。由于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散装水泥产业链和建筑领域水泥消费结构的形成, 2008年全国散装水泥供应总量为63609.67万吨,年增长量为7130万吨,增长率为12.62%,虽比上年散装水泥供应量增速19.9%相比下降了7.28个百分点,但散装水泥供应量年增长率仍高于水泥年生产增长率10.08个百分点,突出的特点是散装水泥供应量年增长幅度自1977年以来首次高于水泥生产年增长幅度。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达到45.82%,比上年41.71%增长了4.11个百分点,其年增速除2003年外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初步分析其主要因素是:
(一)新型干法水泥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散装水泥生产供应能力增强。
2008年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800多亿元,新开工新型干法水泥项目238个,今年投产项目70个,新增熟料产能1.1亿吨。目前全国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将提高到60%以上,山东、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量已超亿吨,两省占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量的31.9%。沿江沿海发达地区占我国水泥消费的比重达到64%,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超过70%,水泥需求量相对稳定。另据统计:2008年全国已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超过6000万吨,“十一五”以来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已超过2.5亿吨规划目标的三分之二,水泥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散装水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水泥生产企业间重组联合步伐加快,水泥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8年水泥企业重组力度加大。到2008年年末,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在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将达到14家,其中海螺、中国建材大型企业的年产能上亿吨,前10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提高到20%。据统计,2008年全国大中型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供应量为50205.09万吨,占供应总量的78.93%,比上年提高了6.93个百分点。水泥生产集中度的大幅提高,使我国散装水泥生产供应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三)散装水泥产业链和应用的基础能力增强,保障了全国散装水泥使用量的稳步增长。
在国家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厉行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各级散装水泥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地方政策法规,采取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农村推散协调发展的措施,逐步使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促使各地散装水泥使用量稳步上升。特别是预拌混凝土的使用量近五年以35.4%的增速递增,2008年使用量已超过6.5亿立方米,其散装水泥的年使用量已达2亿吨以上。
推广使用预拌砂浆正处于分批“禁现”的推动阶段,2008年全国预拌砂浆的设计生产能力已达2642万吨,而全国的年使用量仅约215万吨,不足设计生产能力的10%。因此,加大预拌砂浆使用环节的推广力度,是艰巨的重点工作。
2007年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为9705.02万吨,2008年上半年为5009.11万吨,预计全年将超过1亿吨,占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的15.7%。
二、京、津、沪水泥散装率维持高水平,华东地区散装水泥供应总量居全国主导地位,中南地区散装水泥增长量占全国增长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008年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水泥散装率仍保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分别达到96.11%、95.56%、95.09%。华东地区的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31729.0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9.88%。其中山东省年供应量为8809.67万吨,居全国首位;江苏省年供应量为8797.03万吨,占年同比增长量的首位;浙江省年供应量7234.81万吨,水泥散装率达到70.88%,已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省(自治区)的首位;山东省水泥散装率同比提高了12.80个百分点,达到63.44%,居全国水泥散装率同比增幅的首位。位居全国省级水泥散装率排名第二的江苏省也达到69.36%,江、浙两省已基本达到水泥散装化水平。华东地区平均水泥散装率已达到59.42%,比上年提高了5.95百分点,高于前年3.22的涨幅2.73个百分点。
2008年中南地区散装水泥发展业绩也较为突出,全区年散装水泥供应总量达到15305.21吨,占全国总量的24.06%;全区水泥平均散装率达到40.65%,比上年提高3.79百分点,高于前年3.47的涨幅0.32个百分点。
统计表明:全国散装水泥主要产区集中在华东和中南两地区,两地区散装水泥供应总量占全国总量的73.94%,占全国散装水泥年增量的72.7%,已成为引领我国散装水泥发展的核心区域。
三、我国东部散装水泥发展平稳并占绝对优势,中、西部发展速度呈上升趋势,散装水泥区域发展差距趋于减小。
2008年我国东部地区散装水泥供应总量达35594.85万吨, 是全国总量的55.96%,已连续十五年超过全国的半数产量,散装水泥市场趋于成熟,但供应总量增长的趋势开始减缓。2008年我国东部散装水泥供应年增长量为1748.2万吨,增长率为5.17%,较上年14.06%下降了8.89个百分点。
2008年中、西部散装水泥供应量分别为17421.94、10592.88万吨,年增长量分别为3410.79、1971.01万吨,年增长率分别为24.35%、22.86%,已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且上升趋势加快。2008年中部散装水泥供应年增长量是东部的1.95倍,西部的年增长量是东部的1.13倍,散装水泥区域发展差异呈现减小趋势。
我国中部的河南、安徽两省近年来散装水泥发展增速较快。自2004年以来,河南、安徽省散装水泥供应量的年增速平均为31.84%、30.87%;2008年分别以1000.41万吨、739.79万吨的增量排全国第二名和第三名,水泥散装率的增速也分别排在全国的第五名和第四名;两省的散装水泥供应年增长量合计占中部增长总量的51.02%。此外,2008年吉林、山西省的水泥散装率分别达到31.69%、33.92%,增速列全国第二、三位。
我国西部省份中内蒙、广西等省区散装水泥发展成效显著。2008年内蒙区散装水泥供应量已达到1086.14万吨,年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近八年来,内蒙区散装水泥供应量提高了22.43倍,平均年增长率为59.95%,高出全国年均增速35.37个百分点;水泥散装率也由2001年的7.61%,提高到2008年的31.72%。广西区2008年全区散装水泥供应量为2097.45万吨,增量列全国第五位,保持八年来的平均增幅高于全国的平均增幅。此外,2008年青海、重庆两省市散装水泥年增长率也都达到30%以上。
从全国散装水泥发展趋势看,国家中、西部散装水泥供应量的增幅和增长率均高于东部,2008年中部的平均水泥散装率增长速度已高于东部,东部和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呈减小趋势。
四、散装水泥出口量继续下降,对散装水泥整体发展形势影响不大。
由于金融危机对国际水泥市场冲击,美国、西班牙及中东地区的水泥需求量急剧下降,受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及水泥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造成2008年我国散装水泥出口量进一步下降。全年水泥和熟料出口约2700万吨,同比下降22%。全年水泥出口总量为1005.55万吨,其中散装水泥出口量为899.12万吨,占水泥出口量的89.42%,比上年减少了53.64万吨,同比下降5.63%。散装水泥出口量仅占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的1.41%,对行业的影响微乎其微。
五、发展散装水泥对节能减排的综合效益评估。
2008年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为63609.67万吨,据测算,可节约标准煤1461.5万吨,减少粉尘排放639.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99.91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32万吨,实现综合效益286.24亿元。
六、全国散装水泥总体发展状况仍显平缓,大部分省份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有差距。
虽然2008年我国散装水泥取得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成效,继续实现了散装水泥供应量、水泥散装率双增长。但从近几年全国散装水泥发展情况看,散装水泥量、率的增长幅度仍较平缓。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刚达到45.82%,距 “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指导意见的规划目标还有9.18个百分点的差距。全国统计范围内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2个省份仍未达到全国水泥散装率的平均水平。其中:有6个省份水泥散装率高于40%,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有11个省份水泥散装率在30-40%;有4个省份水泥散装率在20-30%;有一个省水泥散装率未到20%。值得重视研究的是,2008年北京、天津、河北、贵州等地散装水泥供应量出现了负增长;江西、贵州等地的水泥散装率也出现了负增长。注重研究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对散装水泥发展的影响,充分认识并认真解决事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是实现“十一五”目标任务的重要前提。
七、对散装水泥未来发展趋势的简析。
2009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考验是更加严峻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显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包括散装水泥在内的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对散装水泥的需求将保持低速持续的增长态势。
我国水泥产业近30年的发展,2008年全国水泥产量已是1978年的21倍,水泥散装率平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速递增,散装水泥供应量已是1978年的66倍。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七年保持年增长上亿吨,每年增量相当于美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年水泥消费量。据专家预测,中国水泥产量突破14亿吨后,4%以上的增速应定义为高增长,意味着年增长5000万吨以上的水泥产量即为高增长。
从今后的发展环境看,一是国家将继续支持新型干法水泥稳步发展,完成生产力合理布局;二是国家继续支持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发展,努力提高生产集中度;三是国家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加速落后水泥退出市场。国家将加大资金支持实现节能减排、扩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发挥散装水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贡献率,推动我国散装水泥的快速、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
从区域发展看,我国东部由于经济实力雄厚、规模大,资金配套能力强,有能力在国家拉动内需过程中发挥领军作用,散装水泥仍保持全面发展,进一步向成熟型转变,散装水泥供应量维持在高位,增速相对稳定。中西部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中央拉动经济的政策将使散装水泥发展加速步入快车道。
从发展措施看,“从使用环节入手”仍是推动散装水泥快速发展重要工作措施。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并在不断完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强力推动下,应最大程度地保证预拌混凝土健康发展,尽快推进预拌砂浆的市场体系建设,有效建立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网络体系,以确保“十一五”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达到55%规划目标的实现。